Loading

奧斯卡獎知識大集合

作者/Lily

從2020年開始,疫情就讓電影產業大停擺,許多電影檔期一拖再拖,甚至最後移至串流平台小螢幕上映。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金像獎今年也延期至四月舉行,也因此入圍片單較晚公布。讓我們一起看看一些奧斯卡獎的相關知識吧!


奧斯卡獎?金像獎?學院獎?——獎項的實際名稱

俗稱奧斯卡獎的學院獎全名叫Academic Award of Merit,直翻成中文就是學院功績獎。但是因為「奧斯卡獎」這個暱稱的通俗性極高,主辦單位於2013年起正式將活動命名為The Oscars。至於當初為什麼叫Oscar,雖然眾說紛紜,但是主要都與獎盃的小金人有關。


送稿與評審機制

凡是在前一年於洛杉磯上映至少七天、且符合規格要求的電影都有資格報名奧斯卡獎。而送件後的評分是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後簡稱電影學院)的會員投票而訂。各個專業的會員只能投跟自己專業相關的獎項(例如演員就不能投電影音效獎),而最佳電影則是由全體會員投票而定。至於誰是電影學院的會員,雖然媒體常常報導一些名人可能是評審,但是學院從來沒公佈。因此近幾年新聞常出現有電影從業人員抱怨評審機制不公,決策者背景缺乏多元化,也呼籲評審資料透明化。


時有時無的獎項?

雖說奧斯卡的獎項在二戰後基本上已經定型了,但有些獎項卻不是每年都有。

歐文・薩爾伯格獎(Irving G. Thalberg Memorial Award)是頒給產出數量與質量皆高的電影人的獎項,著名的史蒂芬.史匹伯、希區考克、《教父》的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都曾是得獎者。

赫爾索特人道精神獎(Jean Hersholt Humanitarian Award)則是獎勵對公義有重大貢獻的電影人獎項,奧黛麗赫本和伊麗莎白泰勒都曾經獲獎。


社會發聲平台

奧斯卡獎頒獎典禮身為一個眾星雲集,全球矚目的活動,經常會有許多電影人藉此抗議或宣揚理念。近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一眾女星為了me too運動而在2018年穿上黑色禮服了。另外,也有許多得獎者藉著90秒的得獎感言時呼應對特定議題的關心。例如荷莉貝瑞(Halle Berry)於2002年憑《擁抱豔陽天(Monster’s Ball)》獲得最佳女主角時激動萬分的將獎項獻給所有有色女演員。除了現身與發聲,也有人選擇以缺席抗議。1972年,馬龍白蘭度因《教父》得最佳男主角時就因抗議電影業種族歧視而拒絕領獎;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也曾為了抗議美國砲轟中東而提前宣布拒絕入境美國。


奧斯卡獎一直以來擔任美國,甚至世界,的電影產業指標與發聲管道,獲獎對於優秀的電影與電影人也是一個重大的殊榮。儘管演進與革新速度較慢時常為人詬病,電影產業的變化又急速改變,相信奧斯卡獎仍會持續扮演電影人心中的重要角色活在這個產業。


參考資料:

Academic Awards of Merit. (2014). 87th Annual Academic Awards of Merit for Achievement During 2014. Retrieved from: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05184153/http://www.oscars.org/sites/default/files/87aa_rules.pdf

View on
Instagram
View on
Instagram
View on
Instagram
View on
Instagram
View on
Instagram
View on
Instagram